港口恐慌情绪渐缓,煤价跌幅收窄!
隨著第15屆總統暨立委大選將屆,民調因韓陣營一句「唯一支持蔡英文」而出現失真疑慮,有媒體即指出,組頭對此感到相當頭痛,盤勢如何,還需持續觀望
為了播出「逼真的效果」,我們與永登浦一間偏僻的醫院聯繫(真是什麼奇怪的邀訪都有),幸好院方說有符合時間的產婦,否則又得跑回C醫院去。不過要纏著剛鬆一口氣的產婦做採訪,實在不是人做的事,我們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一直在走廊抽菸的孩子父親。
」 是啊,在這麼凶險的世界,有誰肯心甘情願的生下女兒呢?更何況又是在這麼一個大男人主義的社會,就算不從「傳宗接代」的「動物角度」思考,也沒人能夠阻止重男輕女的情況發生。說到這裡,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是個了不起的女權主義者,但我並非一味站在女性這一邊。1987年末,我偏偏遇上值夜班,接到隔天一早要「造出」(?)新年第一個孩子的採訪任務。忙著擺弄攝影機和燈光的我們也陷入難堪的處境。這種情況下,如果再提幼稚園的事,就會被當成不顧正業的人了。
那⋯⋯欸,我真是⋯⋯」 「您這是怎麼了?」 「我一直堅信第一個孩子是男孩,早就想好了男孩的名字,可這⋯⋯」 天啊,原來是這樣,龍年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是女孩。接著幾個月後的風景是,男職員熬夜喝酒、隔天上班後偷偷躲到值班室睡覺可以安然無恙。西部土地主要得到俄勒岡,南部種植園主注視著德克薩斯,而大西洋沿岸的商人則說:我們需要太平洋上的港口。
這個探險隊從聖路易(Saint Louis)出發,沿密蘇里河(Missouri River)而上,到達西北地方的哥倫比亞河(Columbia River)。移民運動往往在經濟蕭條時發生,1819年的蕭條,刺激了1820年第一次向德克薩斯(Texas)移民的潮流。當然,這只是一種威脅。當時,美國對西部與太平洋沿岸知之甚少,於是在完成購買後,他支持向西探險和滲透,即美國擴張史上著名的「路易斯與克拉克探險」(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, 1804~1806)。
廣大西部農民亟需出海口輸出農產品,即通過密西西比河運往紐奧良(New Orleans)。」 傑弗遜並不滿足於現有的領土獲得。
1803年4月30日,法美簽訂條約:美國以一千五百萬美元買到路易斯安那。於是,他向法國發出警告:在法國占領紐奧良的那一天,「我們將同英國以及英國的艦隊結合在一起」。1815年,歐洲戰爭結束後,美國政府開始和西班牙談判佛羅里達的轉讓。1830年代,美國向密西西比河以西直至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移民,在擴張主義者看來是「天定命運」,實際上為美國進一步的擴張鳴鑼開道。
1819年《亞當斯-奧尼斯條約》和1824年的《俄美條約》(RussoAmerican Treaty of 1824)簽訂後,俄勒岡成為英美共占地區,美國人不斷向那裡移民。1819年2月,西班牙被迫與美國在《美西條約》(又稱《亞當斯-奧尼斯條約》,AdamsOnis Treaty of 1819)上簽字,默認西佛羅里達是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,讓出東佛羅里達,而且,美西劃定新邊界,這個邊界最終延伸到太平洋。美國試圖得到整個俄勒岡地區,但沒有成功,而當時,美國為了從墨西哥獲得新墨西哥(New Mexico)和加利福尼亞(California),同墨西哥的關係愈來愈緊張。他們帶回大量關於西北地方野生動物資源、土壤植被、山脈河流等資訊報告,這些資訊在東部得到傳播,使東部居民大開眼界。
又有皮貨與森林,利於農業發展。拿破崙轉讓該地區的背景是歐洲戰爭。
於是,許多東部居民紛紛越過大平原與洛磯山區,移民到更遠的太平洋地區。不論西班牙、美國還是法國,都說不出路易斯安那的明確疆界,而這一點被美國利用。
正如麥迪遜所言:「密西西比河對他們(西部人)來說,就是一切。文:李慶餘 大陸擴張始於對路易斯安那(Louisiana)的購買。至1840年代領土擴張有兩股動力,一是不斷向西擴展的土地主。另一個動力是大西洋沿岸的商人與工業家。1845年,德克薩斯的移民已達十萬人。當美國試圖越過西部疆界時,該地區首當其衝。
他們渴望美國成為太平洋國家,以便越過大洋和亞洲進行貿易。1845年,移民達到五千人,多數人生活在哥倫比亞河以南,少數獵人和商人生活在北邊
他試圖通過出賣領土討好美國,促使英美競爭與敵對,而且賣地所得還可用於對英戰爭。另一個動力是大西洋沿岸的商人與工業家。
所以,這一條約又被稱為《橫貫大陸條約》。廣大西部農民亟需出海口輸出農產品,即通過密西西比河運往紐奧良(New Orleans)。
1815年,歐洲戰爭結束後,美國政府開始和西班牙談判佛羅里達的轉讓。他們渴望美國成為太平洋國家,以便越過大洋和亞洲進行貿易。當時,美國對西部與太平洋沿岸知之甚少,於是在完成購買後,他支持向西探險和滲透,即美國擴張史上著名的「路易斯與克拉克探險」(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, 1804~1806)。當美國試圖越過西部疆界時,該地區首當其衝。
當美國向西屬佛羅里達擴張時,她就聲稱,佛羅里達是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。當談判陷入僵局時,1818年初,安德魯・傑克遜(Andrew Jackson)將軍帶領一支三千人的軍隊,越過邊界,進入佛羅里達。
拿破崙這樣說過:「這一領土的增加確定了美國的強國地位,我正是為了給英國樹立一個海上競爭對手,而這個對手早晚會消滅她的銳氣。1837至1842年的嚴重蕭條,促使更多的西部居民與南部種植園主向西移民。
1830年代,美國向密西西比河以西直至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移民,在擴張主義者看來是「天定命運」,實際上為美國進一步的擴張鳴鑼開道。雖然大平原和洛磯山區氣候乾燥,樹木稀少,不適合農耕,但當路易斯和克拉克到達西海岸的俄勒岡(Oregon)地區後,發現這一地區具有特殊的吸引力:既有海岸,可進行商業貿易。
文:李慶餘 大陸擴張始於對路易斯安那(Louisiana)的購買。1845年,移民達到五千人,多數人生活在哥倫比亞河以南,少數獵人和商人生活在北邊。這個探險隊從聖路易(Saint Louis)出發,沿密蘇里河(Missouri River)而上,到達西北地方的哥倫比亞河(Columbia River)。傑弗遜早就關注這一地區,不光是為了農業土地,更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。
不論西班牙、美國還是法國,都說不出路易斯安那的明確疆界,而這一點被美國利用。」 傑弗遜並不滿足於現有的領土獲得。
這樣,東、南、西部均有領土擴張的願望,只不過要求不同罷了。又有皮貨與森林,利於農業發展。
於是,許多東部居民紛紛越過大平原與洛磯山區,移民到更遠的太平洋地區。當然,這只是一種威脅。